无标题文档

你所不知道的“蛙人

时间:2015-06-15 11:26:10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东方之星”游轮翻沉事件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

  在对“东方之星”的救援过程中,一个名称—“蛙人”为社会公众广泛知晓。

 

参与救援的“蛙人队伍”以过硬的专业素养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面对重重困难,上百名潜水员轮番下水、通宵达旦不间断作业,

一次又一次地游过悲伤水域。

来自海军工程大学的官东,在战友的配合下,

一天之内连续救出两名遇险者,

毅然让出自己的氧气装备给水下被困者。

出水后,由于没有面罩的保护,加之上浮速度较快,

他双眼通红,鼻孔流血,耳朵胀痛。

那么,“蛙人”究竟是些什么人?你了解吗?

此前,《解放军报》在其官微上曝光了解放军“蛙人”的“神奇”装备,让我们一睹为快(详见图解)—

潜水服分为轻潜水服和重潜水服两类。轻潜水服又分两种:一种是干式潜水服,潜水员的身体不与水接触。另一种是湿式潜水服,水可以浸过潜水服同身体接触,但水不能在体表流动以达到保暖目的。在封闭潜水头盔后,重潜水服可形成一个密闭的气体呼吸空间,使潜水员与水完全隔离,并可通过改变密闭空间的大小来调节浮力,从而控制潜水员在水中的沉浮。图中队员穿着干式潜水服,并可见其随身携带的全套装备。随着潜水深度的增加,人体所承受的水压越来越大,为了使人体与潜水服之间形成一层气垫,以防止水压对身体造成挤压伤,干式潜水服胸部设有一个与气瓶相连的充气装置,并通过该装置可向潜水服中充气,使潜水服内外压力平衡。

1 此次搜救“蛙人”来自哪?

来自海军3大舰队、武警、海事部门等

6月1日晚,“东方之星”游轮倾覆后,解放军总参谋部立即启动了应急机制,军方在海军3个舰队、海军工程大学和广州军区等调动了上百名潜水员。6月2日晚9时许,现场180多名“蛙人”组成的水下搜救队,轮番下水入船,仔细探摸。

6月2日,海军工程大学潜水分队的潜水员官东先后潜水多次,成功在沉船中救出2名幸存者。为救其中一名幸存者,他将潜水器具让给对方,自己险被急流冲走。6月3日,海军工程大学授予潜水员官东一等功。

6月2日,驻守在三峡库区的武警部队首支专业船艇部队—武警重庆总队船艇支队立即启动抢险预案,特别是正在万州某水域进行水上“蛙人”救援训练的该部潜水分队连夜做好出动救援的各项准备,随时等待命令出动救援。

6月4日,据央视报道,交通运输部还从湖南、江西等地调集了15名潜水员,赶赴现场参与救援。

除了解放军、武警、地方海事部门外,地方的一些民间救援也有“蛙人”的存在。

此外,还有神秘的“蛙人部队”—长时间在水下游动,戴着面罩、备有脚蹼、橡皮衣、氧气筒等担负特殊任务的两栖部队。有兴趣可以去找相关视频、电影进行脑补。

小编提示:

电视剧《火蓝刀锋》以比较多的细节详细描绘了我国“蛙人部队”的训练和选拔,在训练的强度和难度上超出了很多观众的想象。除了常规的力量与格斗训练之外,海上战斗所必需的载具的驾驶、水中搏斗、武装泅渡等等科目也都是必不可少。这些全都在该剧中得到一一展现。

2 “蛙人”主要干什么?

除水下搜救外,还能为重点工程提供技术支持

“东方之星”游轮倾覆后,在救援视频画面中,穿着黑色潜水服的“蛙人”活动在翻沉船体的周围,时上时下,进入江水中进行摸排。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我的工作亦是如此。只要是溺水的人,无论是活或亡,我都要带他上岸,带到亲属身边,因为这是我的职责。”曹小华是南昌消防水上大队的一名潜水员,从业11年中,曾获三等功、优秀士兵嘉奖、国际二星级潜水教练员证等。

像曹小华一样的消防潜水员常被称作消防“蛙人”,除常规救援外,还肩负着水下排险、水中救援等任务。

前述救出2名幸存者、被授予一等功的潜水员官东,他所在的单位是海军工程大学潜水分队,1998年10月曾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英雄潜水分队”荣誉称号。

据中新网报道,除了水下搜救以外,该潜水分队还出色地完成了打捞涉案枪支、涉案凶器,打捞化学罐,铺设水下通信光缆,长江航道整治水下铺排录像,清江水上运动保障,打捞溺水人员等各类抢险救灾任务,还为北京、武汉、沈阳、南京、杭州、深圳等城市的地铁隧道和南水北调穿黄工程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而“蛙人部队”肩负的任务更隐蔽、危险:在敌后方海域、地区进行侦察,消灭机动发射装置、防空设施、水利工程、指挥所等。为此,要求“蛙人”们必须具有娴熟的专业技术技能和超人的身体素质。因此,“蛙人部队”挑选队员时是极其严格的。

3 “蛙人”怎么选拔?

牙齿的咬合度、高气压下心肺功能等都要执行非常高的标准

因为重任在肩,“蛙人”的选拔特别严格,有一套特殊的医学标准—牙齿的咬合度、高气压下心肺功能、咽鼓管通气功能、身体素质都要执行非常高的标准。

首先,“蛙人”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素质。“蛙人”需要身穿密不透风的潜水服、胸挂几十公斤重的铅块、两脚蹬着铜鞋,全身负重特别大。他们要承受巨大水压,还有大量运动带来的疲惫感。冬季时,还要经受低温考验。

其次,“蛙人”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如面对凶猛鲨鱼、章鱼等海生物和暗流等不可预测的危险时,“蛙人”要沉着应对、果敢处置。

因此在美国,加入战斗力最强的“蛙人部队”FORCE RECON过程漫长,申请人必须通过体能、游泳、射击测试。接下来是残酷的水中训练,队员将接受长达10英里的全装备野外游泳训练,身上装备重量接近23公斤;身体测试后,还要接受心理军官的问讯。完成上述考核后,淘汰率近50%。

三峡海事局“蛙人”韩青说,当“蛙人”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一般来说,水下作业20分钟,相当于10公里长跑的运动量,如果水情等条件更加复杂,运动量还要大。潜水员取得资质,必须在位于上海的潜科所指定医院进行严格体检,经过一系列培训合格后,才能取得潜水证。

韩青回忆,当年有一项训练是练憋气,每天都会打一盆水,一头扎进去计算时间,一般要达到一分钟才算合格。

4 “蛙人”怎么训练?

每次下水都要背上几十公斤装备

担负着京津唐地区海河流域抗洪抢险任务的二炮某旅有一支由5名战士组成的“蛙人”抢险救援组,他们是这样训练的:

在水下搜救800米所消耗的体能,相当于陆上奔跑5000米。为增强体能,“蛙人”组的战士每天早晚都要跑两个5公里,完成“三个100”:100个俯卧撑、100个仰卧起坐、100个收腹。在夏季,“蛙人”几乎每天早晚都要浸泡在水里,进行潜水基本技能训练,并结合救援课目进行针对性训练。

“蛙人”组配备有轻型潜水装备,含有浮力调节器、呼吸调节器、潜水仪表、水下强光手电、潜水刀等10种装具,整套装备重约30公斤。开展作业时,“蛙人”可通过水下通讯设备与冲锋舟取得联系,第一时间将水底情况反馈给指挥人员。

在南昌消防水上大队,记者看到了曹小华的装备。曹小华说,这是“工作伙伴”,需要定期保养。记者粗略算了一下,曹小华出任务需要带的装备有十余种。在曹小华的帮助下,记者好不容易背起这些装备站了起来,但无法行走,因为实在太重了。而曹小华说,真正潜水时,还要再加几个铅块,一套完整的下水装备一般在35公斤左右,“若是没有这么重,我们是潜不下去的。”而要背着这么重的装备在水中救人,更是需要长期训练。

曹小华回忆,全国第一批潜水员是由各地选送的,总共32人,江西省当时派了2名,他是其中之一。那时训练非常辛苦,每天早6点下水训练,晚10点才能从水中起来,除了吃饭及中午两小时午休,他们一直都在水下训练。

曹小华说,“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无装备潜水,在5米深的水里来回游,若是憋不住出了水面,就要重来。我虽然憋住了,但整个过程很痛苦,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他山之石

在丹麦,入选者需参加9个月的综合训练,内容包括使用水肺、水下格斗、水下救援、伞降、机降、小型船只的操作、近距离格斗、小组战术等。

在俄罗斯,“蛙人”训练分两步:第一步,“准蛙人”在不同气候、时间、季节条件下乘飞机从不同高度伞降到海面,然后进行潜水训练。第二步,学习从水下潜伏到登陆场,学习秘密渗透到准备攻击的目标附近所需的战术技能,达到实战要求。

5“蛙人”要克服何种挑战?

面临未知的水下环境;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

曹小华说,发生溺水事故后,黄金救援时间是前6分钟,但事实上,“黄金6分钟”仅仅够目击者报警、救援人员赶到现场而已。

全国潜水员训练回来不到10天,年仅18岁的曹小华接到了第一次任务,两名高考完的学生在湾里水库落水,需要搜救。曹小华回忆说,“当时我和另一位潜水员来回搜了两趟都没找到,最后我发现更深处疑有溺水者,就和同事下沉寻找,结果一下沉,水底的泥就开始浮起。由于是第一次出任务,再加上什么都看不见,在距离溺水者越来越近时,我还真有点害怕,可一想到家属们伤心的哭喊,我就必须抓紧时间”。

曹小华说,面对尸体或是寒冷的冬天入水搜救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水下情况不可知,入水后眼前一片浑浊,完全靠自己的触感,才能在水下摸索到那些冰凉的遗体。

危险还不止于此。随着下潜深度的增加,超低的水温和巨大的水压都成了折磨。一“蛙人”介绍,“即使是三伏天,潜到水下10米左右,感觉都像被关在冰箱里。而在冬天潜水时,厚厚的潜水服也无法阻挡透骨的寒冷,这时候全靠意志力。”

 

此外,“蛙人”工作中常常需要打捞溺水身亡者,如何面对,心理承受力极为关键,心理上必须要有超出常人的承受力。

“心理素质完全是因人而异。”韩青说,一名老同行各项技能都很好,但心理上一直存在问题。更鲜为人知的是,他和同事还有一个“行规”,在打捞溺亡者时,绳索只会系在胳膊、身体、脚部,不会系在脖子上,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死者的尊重。

整理自新华社、央视、《北京日报》、《信息日报》、《三峡晚报》等公开报道

编辑:高震美编:梁晶校审:周伯令(来源:新文化报)